搜索
您当前的位置 :青岛网络电视台 > 会客厅 > 现场图集 正文

 《考试总动员》之“中考最后冲刺” 图集

2007-05-27 11:36 来源: 本站原创

 

 

  【主持人】好的,二位老师,刚才几位学生已经提出了自己的难点,我看最后一位同学说是复习概念还是先做题目?按照徐老师的方法,一定要做题,那么概念怎么办?

  徐萍:其实题在书外,理是在书中的,我认为这两者应该有机结合起来,相辅相成。题要每天练,练你的眼熟、手熟,考试的时候反映才能快。书必须要看,尤其是最后的阶段,化学内容比较少,应该进行地毯式的搜索,不留死角。举个例子,如果提出碳酸氢钠的用途,可能很多同学都答不出来,但书上都有,像可以做汽水、饮料,可以用来中和胃酸过多,还可以做发酵粉等等。还有第八、第九章的知识,当时讲得比较快,就是联系社会实际的知识,到最后都快忘了,如果不看书心里就没有底,把书过一遍,心里就有底,考试的时候就胸有成竹了。(2007-5-27 10:15:00)

  【主持人】好的,王老师,您在物理方面是赞成复习概念还是多做题?

  王瑞:这两者是结合的,你对概念不能停留在记忆,而是你理解了过程,这样的话做题才会游刃有余。因此我们在距中考还有两个周的时间里,我们更多的按照常规,多做几套模拟试题,找到做题的感觉,调整自己的心态,以及在应考当中,时间应该如何分配,做到游刃有余。

  主持人:对于物理方面的难易程度怎么来把握?刚才徐老师讲了,现在不要做难题、怪题和偏题了,物理方面呢?

  王瑞:首先在中考过程中,易、中、难是按照4:2:2,也就是有20%的难题,同学感觉对物理没有底,原因是在中考过程中有20%是拓展的题,也就是必须是课本上没有的,而且从中考命题的角度,也是不允许我们老师能够猜到的,学生感觉没有底。(2007-5-27 10:16:00)

  【主持人】不允许猜到,还是猜不到?

  王瑞:猜不到。所以学生感到老师没有讲过,但有些题已经做了很多遍了。所以第一点从自己的自信心上,相对于做熟题略有欠缺。再一点,同学们看到这些全真的模拟题方面也体现了这一点,或者从2006年的中考当中也可以看出,在20%的拓展题当中肯定有2-3分是送分的题,直接根据信息、搜集信息,直接填空,相信在座的100%的同学都能够答对这样的题。其次就是刚才我说的,如果建构比值物理题的概念,如果进行图形之间单位翻译概念,再就是把翻译出来的材料如何进行演绎、归纳,公式的推导以及计算。(2007-5-27 10:17:00)

  【主持人】刚才王老师讲了,肯定有20%的题是复习不到的,而且拓展题当中肯定有两三分是送分的题,您刚才讲了首先是端正心态,再就是看看把题能归到哪一类。我想问问徐老师,刚才还有位同学说以前常做的题,现在做陌生了,经常出错,这种现象是怎么回事?

  徐萍:这种现象比较普遍,因为近期各校都加大题量,恨不得同学们都能在考场发挥自如。其实有些题难易度上控制得不是很适当,有些题就超出了范围。其实这是黎明前的黑暗,很快曙光就来临了。我认为,也是我想重点讲讲这个问题,我觉得最后一定要跳出题海,到了指点江山的时候了,大家都知道题目在精不在多,不妨从以下几个方面实际操作一下,你可能做了很多题,就像同学说的越做越迷糊,有点发蒙,其实最后的阶段应该把这些题目找出来,比方说同类的题目要学会归纳,找出规律。比如说同是图像题,你拿来五六道做过的题目,图像题有什么特点呢?重点就是起点、拐点以及物质的用量,这些往往是解题的关键。第二种情况就是比较容易混淆的问题,要透过现象看本质,像两个高低不同燃烧的蜡烛,给一个条件,是哪个先燃掉。比如盖有蜡烛是最后就灭了,而炉火是越烧越旺。像类似这样的问题,一定要抓住本质,因为起主导因素的问题变了,所以结果是不一样的。第第三个一定要理清解题思路,像溶液、固体等等这些问题,这是永远的难题,往往出在选择题的最后拉档部分,一定要抓住这些题的灵魂,比方说用量一定要清楚,因为量不一样,最后结果是大不相同的。(2007-5-27 10:20:00)

  

文章来源: 本站原创

关于“ 高考 会客厅 ”的新闻

更多搜索:

搜索