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07-04-15 11:32 来源: 本站原创
【主持人】好的,其实针对这个1的问题,有不少家长也很担心,我们一起来看一下。
家长:中央多了一个+1,中央提出来减负,江苏马上提出来只考三门主科,山东为什么又加出一块?加出这一块给学生家长增加负担不少,给老师、学生都增加了负担。减负,不但没减,反而加重了。
家长:加了这一门对城市的孩子是增长点。结果现在正相反,农村经过积极备战以后,考试完之后,这是农村的一个增长点了。
家长:你说有些基础教育知识,这个东西应不应该学,应该学。但是你不能到高三了,马上面临高考了,还有不到半年的时间一下子加进来了,好事变成了坏事。
主持人:刚才这个短片,我们在这儿重申,只是个别家长的个别观点。刚才于老师讲的非常好,您说过,这个+1是个导向问题,就是越来越看重这个学生的基本能力,而不是说固定在书本上,有一些知识面的问题。我想,各位嘉宾,您对于+1针对学生家长的担忧,我想我们发表一下看法。
于卓林:我当时看了这个片,我看到一个家长说对城市的孩子和农村的孩子之间存在不公正性,我是这么想的,从青岛的孩子来说,相对来说见多识广,获得信息的渠道是多的。再一个,特别是中学在教育过程中,对学习的课程研究、信息技术方面操作性特别强,这是咱们的优势,这是所谓城市孩子的优势。但同时,你看农村的孩子,可能从来没有动过电脑,也从来没有搞过课题研究,但是了解过这方面的知识之后,反而记得比较准。也就是说我们有了实践操作之后,我们理解起来比较准,但是我们记得不如人家好。相对来说,一平衡,没有太大的影响。
刘鸣:再一个,+1在初衷指导思想上,是从全省的角度着眼的,并不是说初衷是为了城市学生或者农村学生。所以它的基本源是公平公正的,在命题上是面对的全省的所有高考生,不会单独给城市或者单独给农村的学生出什么政策。可能农村的特点是适应性不同,那是另外一码事。
于卓林:不管怎么样,考察的都是生活的基本能力、基本感觉。
刘鸣:主要靠多年的积累,考察你的素质,包括你高中,甚至初中的日积月累的锻炼。
于卓林:刚才我看家长很着急,其实我在琢磨这么一个问题,我觉得首先要考虑推进素质教育的必然结果。第一个我觉得你紧张没有必要,第二个你紧张又能做什么,其实你真的做不了什么。为什么没有必要呢?因为它考察的是学科之间的整合,在这个过程中,它更多的是考察学生的关注生活、思考生活,对问题有解决的基本能力,这个东西你紧张也没有用。反过来,在这个过程中只要你的孩子真的在生活过程中有感觉,能观察,而且真的用得到生活的思考,尽管有一些开放性的题,但是开放有一个度。
主持人:您说的我非常同意,既然是给高校选拔人才,选拔人才是全方位的,并不存在减负不减负的问题。 (2007-4-15 10:04:00)
【主持人】网络观察员示意我有话要说。
李洁:嘉宾是不是可以回答一下,有家长问到:我的孩子是学文科的,第一次模考是552分,感觉不是很理想,马上到二模了,孩子和我都非常看重,不知道模拟考试的参考价值有多大呢?
于卓林:我想这个家长要问的是,因为模拟考试划了一个线是到605分,就是说他感觉有50分的距离。这个考生的基本情况还是可以的。但是我给家长谈谈,你不要担忧,要等二模结束之后,到高考,这之间的分数浮动在二三十分。高考没有超常发挥,只有正常发挥,如果能够正常发挥,我们就认为他是超常发挥。这个家长的担心还能不能长,我觉得肯定会长的。这里面有一个前提,先给孩子分析一下是不是心态很正常,或者是很积极,别被焦虑所左右。第二个建议你做一个工作,给孩子进行理性的分析,就把上次的考试题拿出来,你告诉孩子,你看看,如果是你审题没有错误,你答题规范,不丢三落四,看看是多少分。就是说分析能力的问题,就是你不认真、不严格丢的分是多少。我们在学校做过这样的测试,有些学生大吃一惊,我怎么丢了60分。我觉得家长可以做做这样的工作,你因为模糊丢了三四十分。也就是说以他现在的能力,规范、认真就已经接近这个分数了,所以可以建立一个信心,而在规范、严格上作文章,这样会更有促进作用。
主持人:好的,于老师,您刚才讲了模考还是有一定的参考的。(2007-4-15 10:08:00)
· | 《考试总动员》系列之职教咨询专场 2007-04-29 |
· | 市教研室教研员为您解答高考复习疑难问题 2007-05-13 |
· | 《考试总动员》之高考复习疑难问题解答 2007-05-20 |
· | 《考试总动员》之“中考最后冲刺” 2007-05-27 |
· | 《考试总动员》之“考试减压” 2013-07-17 |
更多搜索: